广告垂询/商务合作
地方频道:
现在位置:首页 > 城事

榆林:从“后进生”到陕西“重要一极”

发布日期:2020-06-23 | 来源:榆林日报 
核心提示:迈入新时代,展现新作为。近年来,榆林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加快实现“三大目标”、发挥“两个更大”作用要求,争做“压舱石”、当好“排头兵”,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贡献了更多的“榆林力量”。


曾经的榆林,北部滩区风沙肆虐,南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广大群众“面朝黄土背朝天”,只能过着“吃糠咽菜”的苦日子;曾经的榆林,几乎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经济发展在全省一直居于靠后位次;曾经的榆林,教育、文化、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让城乡居民头疼不已……


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榆林撤地设市。2000年7月1日,撤地设市后的首届中共榆林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正式对外挂牌办公。而后短短的20年间,榆林以一种令人侧目的方式迎来了新生——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年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步入快车道,一举从“后进生”蝶变为陕西“重要一极”,书写了跨越发展的“榆林答卷”。


迈入新时代,展现新作为。近年来,榆林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加快实现“三大目标”、发挥“两个更大”作用要求,争做“压舱石”、当好“排头兵”,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贡献了更多的“榆林力量”。


加快跨越发展 经济总量连年攀升


初夏时节,神木市大柳塔试验区乌兰木伦河一线水清岸绿,周边企业厂房、居民住宅鳞次栉比。


别看大柳塔今日声名赫赫,过去却穷得叮当响,“黄风漫天沙撵人”可谓当地最真实的写照。


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当地煤炭资源的发现与开发。由于地处世界八大煤田之一的神府东胜煤田腹地,20余年来,大柳塔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迅猛,不仅一跃成为经济强镇,还被列为全省镇级小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


从穷苦小镇到改革试验区,大柳塔的嬗变也印证了榆林的发展。撤地设市以来,榆林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迎来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据统计,2019年榆林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136.28亿元,同比增长7.1%,人均生产总值为12.09万元(按常住人口计算)。


30e90db5c0f16b294ffe47bdc61ebeaa.jpeg


无人机拍摄的神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刘继远 摄


此外,撤地设市之初,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足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4亿元。20年来,榆林持续扩大投资、提升消费辐射带动作用,2019年,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从1999年的61.57亿元和35.77亿元增加到2204.9亿元和555.29亿元。


今日的榆林,已然成为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GDP、财政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稳居全省前列。


坚持全面发展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2018年10月24日,陕西能源榆林赵石畔电厂1号机组与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成功并网,此后榆能横山煤电2×1000兆瓦煤电一体化项目2号机组、1号机组也先后如期投运,拉开了横山区电力外送的序幕。


36440806a815d21b098360806447f3b8.jpeg

中煤陕西榆横煤化厂车间。(资料图片)


从眼光向下开采资源,到瞄准高端推动煤向电转化、向化工产品转化,横山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也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


转型升级在榆林,横山绝非个例。


撤地设市20年来,榆林市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从农牧业主导,到轻重工业并举,再到能化产业主导的转变,以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发展为牵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从第一产业看:榆林实现了从大沙漠到大粮仓的转变,马铃薯、红枣、山地苹果、小杂粮、羊子等农畜产品量大质优,现代农业已成为榆林的新名片。


从第二产业看:榆林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模式,构建起了以煤油气盐开发为基础,电力、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建成了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电基地、氯碱基地、煤化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金属镁、兰炭生产基地,成为国家四大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


从第三产业看:201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95.22亿元,GDP占比接近29%,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升温,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初具规模,成为榆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统筹协调发展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走进榆溪河生态长廊,河道蜿蜒延伸,两侧花草幽香,市民或在林荫小道漫步,或驻足欣赏“塞外江南”美景,享受着“城市绿肺”带来的惬意时光。


448378aca1791838c4cdf029d34a67c4.jpeg

榆溪河生态长廊河滨公园榆溪花谷里市民在拍照。(资料图片)


“截至目前,榆溪河生态长廊二期南段综合公园项目已基本完工,正在进行绿化种植和部分零星收尾工程,预计今年即可向广大市民开放。”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撤地设市20年,榆林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城市功能和品位不断提升,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榆林还以城镇基础设施完善为依托,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明显。截至目前,全市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9.54%,初步构建起了以榆林中心城区为核心,神木、靖边、绥德县城为副中心,其他县城和重点镇为支撑的城镇发展体系,形成了融长城沿线城镇发展轴、沿黄城镇带、沿无定河城镇带于一体的“一轴两带”城镇发展格局。


补齐民生短板 百姓生活蒸蒸日上


6月10日,榆林高新二幼大班幼儿开学。经过手部消毒、体温测量后,孩子们重返熟悉的校园,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尽心尽责的老师……把孩子送到这么好的学校上学,我放心!”家住榆林高新区的幼儿家长屈磊说。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心所向,政之所行。多年来,榆林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发展,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f969940c80e8a47ef1c9287349cdc222.jpeg

榆林市第七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正在上午自习。(资料图片)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23所,在校学生70.64万余人,学前、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8.3%、100%和99.99%。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26个、床位2.18万余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92万人;建成三级综合医院4个、二级综合医院15个。


与此同时,榆林还始终坚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拓展就业创业路。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42万元,同比增长9.2%。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万元,增长8.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万元,增长9.9%。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的全面破解,见证了榆林持之以恒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生动实践,彰显了榆林发展的民生温度,也让全市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加持续。



地方站:


 Tel: E-mail: QQ:
Copyright © .Inc.All Rights Reserve.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