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垂询/商务合作
地方频道:
现在位置:首页 > 书画 > 名家访谈

 兼收并蓄  多元发展  ——论周鸿石的跨界艺术

发布日期:2017-06-29 | 来源:西安美院   李时兵  
核心提示:与鸿石相识相知,缘起于西安美术学院。2015年,事业有成的雕塑家周鸿石,为了进一步的深造,考入了西安美术学院绘画高研班,潜心学习水墨。

 兼收并蓄  多元发展


——论周鸿石的跨界艺术


( 西安美院   李时兵 )


      与鸿石相识相知,缘起于西安美术学院。2015年,事业有成的雕塑家周鸿石,为了进一步的深造,考入了西安美术学院绘画高研班,潜心学习水墨。初在美院相遇,把他当做了美院的老师,因其与生俱来的艺术家气质和成熟度。其后,同在西安美院的校园里,感受艺术的熏陶,基于对艺术的共同追求,基于年龄相仿,接触就多了些,屡屡共品茗,也曾举杯邀明月。到了畅所欲言的地步,但更多的还是话艺术、论人生。随着对鸿石及其艺术了解的深入,赞赏他的艺术追求和为人的率真与坦诚,愈发有为其写篇评述的愿望。


      恰逢机缘, 2016年国庆期间,应鸿石之邀前往其甘肃庆阳写生基地观摩。在西峰区处于商业街中心的圣鼎国际,就是他别有洞天的工作室,门前挂有“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历史雕塑创作基地”的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直到此时,才从鸿石口中得知其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历史雕塑创作基地主任的身份。这就是鸿石,一个低调而又沉稳的艺术家。工作室陈列和展示有他创作的许多组雕塑和绘画作品,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鸿石2009年起创作的以20世纪30年代南梁革命政府时期为题材的大型历史纪实群雕——《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图1)。



(图1)周鸿石《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群雕,5x1m,2009-2012年


       一、周鸿石的雕塑艺术成就——弘扬艺术主旋律 奏时代华彩乐章


      西北烽火垂青史,南梁精神照陕甘。这方热土孕育了伟大的中国革命,凝结了顽强战斗的南梁精神,汇成了中国革命的精神财富。20 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与陕北根据地统一为西北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和各路主力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抗日的出发点,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创作的原动力和真情实感源自于雕塑家周鸿石挥之不去的南梁情怀,作为这里土生土长的艺术家,眷恋着这方热土。很早就有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创作雕塑作品纪念共产党人在陕甘边这段革命历史的计划。终于,在2009年伊始,周鸿石开启了以南梁革命政府时期为题材的大型群雕——《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的构思与创作,此时不仅满怀激情,而是成熟于胸了。


      大型历史纪实群雕《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艺术地再现了20 世纪30年代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当时的军事、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风貌。整个群雕设计总人数34人,寓意1934年陕甘边苏维埃政府的成立。群雕全长5米,高1米,共分为四个组成部分。第一组:主要领导人群雕: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的肖像,展现他们峥嵘岁月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第二组:红军部队群雕;第三组:百姓支前群雕;第四组是列宁小学和军民大生产群雕。


      为避免雕塑创作中出现的公式化和概念化的问题,必须深入生活,对于历史题材的主题雕塑创作而言,除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反映时代之外,服饰、道具都要符合历史。这就要求创作者更严格地对待人物形象的塑造。革命历史题材的主题雕塑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容。作品艺术化地再现历史,尊重历史是第一要务。艺术化地再现,就在于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塑造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围绕最能在观者心灵中激起共鸣的主题展开艺术表现。


      为完成《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这一创作,力求作品主题更尊重历史,周鸿石耗时4个多月,先后五次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先辈曾经生活和战斗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对景写生,走访和搜集相关历史素材,认真研究习仲勋、刘志丹、谢子长的历史照片,尤其是创作主题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需要的戎装照(图2、3、4、5)。亲临豹子川、大凤川的当年红军生产基地和列宁小学、南梁政府等革命旧址搜寻第一手史料。为了确保资料的严肃性和准确性,特别将所掌握的资料交陕西党史部门进行考证核实。在取得大量相关创作素材的基础上,又经过一年两个月的艰苦构思与筹划,潜心着手创作(图6)。


(图2)刘志丹戎装照之一

(图3)谢子长戎装照之一

(图4)习仲勋戎装照之一

(图5)习仲勋戎装照之一

(图6)2011年周鸿石创作《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的工作照


      在作品艺术成就上,《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分组和整体的主题构思都很完整、人物形象塑造鲜活。作品采用分段组合群像形式,而每一段的主题有不同的情节内容,每一组的人物又要表现出个性特征。要在历史背景下真实性和艺术性地再现直接领导人风采和边区军民的精神风貌,是有难度的,这也是历史题材主题创作的难点。特别是对于由一人独立完成构思到创作的周鸿石来说,面对宏大的表现主题,以为主线的形象设计和安排,整体中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节奏上的变化。周鸿石以往的创作中几乎没有遇到过的:头一回直接表现这样重大历史题材;头一回塑造革命领导人形象。在第一组:《主要领导人》群雕(图7)创作过程中,周鸿石三次赴西安,征询刘志丹将军的女儿刘力贞对刘志丹将军雕塑形象的意见。经过三次修改,2012年5月13日,刘力贞夫妇对父亲刘志丹将军雕塑形象予以认可和赞同。谢子长的雕塑形象经多次修改也到得谢子长之子谢绍明先生的认可。


(图7)《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组雕第一组《主要领导人》


      人物众多、形象复杂也是《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的一个特色,特别是组雕的第二、第三和第四组。在创作过程中,针对作品第二组:《红军部队》(图8)群雕的创作;为了更贴近当年红军将士的风采,让雕塑人物形象有真实感,在甘肃庆阳军分区司令员张志升、武装部部长付栓宁、武警支队政委石国锋等领导同志的帮助支持下,周鸿石得以在军事演习中体验官兵生活,寻找艺术灵感。这段经历,让没有军旅生涯的周鸿石获得了对军人的深刻了解,为雕塑人物造型写生获得了参照,为作品《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组雕第二组:《红军部队》群雕的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图8)《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组雕第二组《红军部队》

(图9)《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组雕第四组之《支前队伍》

(图10)《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组雕第四组之《列宁小学、军民大生产》


      第三组:《百姓支前》;第四组是《列宁小学》(图10)和《军民大生产》(图10)群雕。在具体的人物刻画上,由于环境条件、年龄性格等的不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而在这之中相对完美地表现出这众多人物之间的差异,使之在多样性和复杂性之间反映艺术创造的美感,则是作品创作成功的一个方面,显然要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上,反映出各自的生活经历、年龄跨度和性格特征等差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作者对主题的宏观把握,对历史背景了解等,无不需要严谨的创作态度,来不得一丝一毫的松懈。就连红军时期所使用的马镫(图11)和马灯(图12),周鸿石都到西安烈士陵园陈列馆等地考察过,做到以史为据,胸有成竹。


  (图11)红军时期使用的马镫,西安烈士陵园陈列馆藏

  (图12)红军时期使用的马灯,西安烈士陵园陈列馆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古今中外的雕塑技法,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扬弃态度,有目的、有条件地应用,这是周鸿石在艺术创作上的拿来主义。《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创作中,借鉴了中国传统雕塑、西方雕塑的成功经验。在艺术上大胆创新,没有亦步亦趋套用那些不宜于表现革命历史人物的陈旧公式。采取了西方泥塑的写实技巧,且一定程度上融入了符合我国人民欣赏习惯的表现手段。在一些具体技术的运用上,也改革了一些过去的方法,如眼珠不是挖洞产生阴影的办法,这样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此外,作为雕塑主题上的接近和创作上学习、参考的需要,周鸿石在《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的创作中研究了大量表现红军时期的主题创作雕塑,尤其是群雕,涉及全国,陕西省外的主要有:


      贵州省习水县的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始建于1980年,是为了纪念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的第一仗,同时也是四渡赤水的发端之役——1935年1月的青杠坡战斗,在青杠坡战斗遗址修建的。有“铁血忠魂”主题浮雕、圆雕等(图13):主题浮雕作品以三面巨型红旗为主导,红旗上以浮雕形式塑造不同的战斗场面。红旗下再配以高浮雕的指战员战斗形象的高浮雕,另外,在统一色系下,浮雕和高浮雕在色调上有所不同,此为该组浮雕的特色,李个人过目不忘。再有,2014年新建的“铁血忠魂” 主题圆雕实为人物群像组雕,却别开生面地以环绕场地360度的巨型单体浮雕的表现方式呈现,人物上中下分为三层表现战斗场面,独立又统一于表现主题。“铁血忠魂”主题浮雕、圆雕发挥了各自的艺术表现优势,又统一于反映青杠坡战斗“铁血忠魂”这一主题之中,相得益彰。


(图13)贵州省习水县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铁血忠魂” 主题雕塑


      位于广西桂林兴安县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碑园,兴建于1995年。其广场安放着一组表现中央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大型群雕(图14),群雕以写意化的概括手法塑造出人物头部形象,令人震撼。拾级而上,是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由三只直插云霄的步枪造型构成,高34米,寓意1934年冬的突破湘江战役。


(图14)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碑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大型群雕


       2010年兴建于广西兴安的湘江战役福建籍红军烈士纪念碑主体雕塑,采用一组高浮雕的形式,配以基座的文字介绍表达主题。主体人物以风展红旗为引导标向,表现战士们高昂的战斗精神。


      就近的而言,陕、甘两省兴建的为纪念早期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的主题雕塑:


      陕西省旬邑县的句邑起义纪念馆,纪念1928年5月陕西省委领导下,句邑区委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县城,建立了句邑县临时苏维埃政府这一革命壮举。句邑起义纪念碑主题雕塑为反映战斗场面的人物群像雕塑,左右对称式,高擎红旗,朝向前方表现动态。目标一致、方向一致。

(图15)陕西省渭南市渭华起义纪念馆渭华起义纪念碑前的主题雕塑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的渭华起义纪念馆,渭华是西北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早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全国革命斗争史上也发挥有重大意义。渭华起义纪念碑前的主题雕塑(图15),依旧以红旗为引导,展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场面,人物形象生动,造型有力、具极强动态。人数不多,但表现出一种整体气势,颇有感染力。


      始建于1986年的甘肃会宁红军烈士陵园,为纪念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的会师,会宁大会师标志着25000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意义非凡。《会宁大会师决策者和指挥者雕像》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彭德怀、徐向前、贺龙、任弼时、张闻天等革命家的形象。人物并排站立,舒展适度。铁血丹心广场上千秋大道入口的“铁血丹心”主题雕塑,以红旗为引导,组雕人物有序展现。正面观之,有很强的队列行进的动感,寓意革命的前赴后继。


      从对上述反映红军时期的主题雕塑的学习和研究中,周鸿石觉察到,这些革命历史题材的主题雕塑在创作上有几方面的共同特点: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活、塑造手法灵活多变。此外,作为室外展示雕塑,还要考虑配合使用环境,最终形成整体氛围,凝聚成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这些雕塑作为历史主题的雕塑和《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的共同点在于,如何艺术化地再现历史,使受众喜闻乐见,起到艺术的教化作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从雕塑本身的艺术创作规律审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亦有其自身的特点:既不同于一般的单体雕塑,也不同于那种具有纪念碑特征的群体雕塑。就后者而言,1958年5月1日落成揭幕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上的浮雕历时4年创作完成,主题表现了中国近代史中重大的代表性事件:焚烧鸦片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爱国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该组浮雕作为纪念碑碑身建筑的装饰,不仅与碑身建筑浑然一体,而且因其所表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典型场景和典型形象,亦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上的浮雕是新中国美术史中雕塑的开篇大作,也是时代的经典之作。周鸿石认为,不同与浮雕的是,圆雕基于雕塑艺术的三维立体特点,在创作和接受中都要考虑不忽略整体,每个方向都有不同的变化。《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作为群雕、组雕的创作,首先是圆雕,充分发挥了在场感,使整体处于一个现实的时空之中,遵循着现实主义的雕塑风格。


      在铺成叙事上,《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更像一套组画。由于它分4个组,如同一部交响乐中有4个乐章,每组既有一定独立性的小主题,同时又必须服从组雕作品的大主题,4个组的3个接口都是用颇具艺术性和逻辑性的自然过渡和对接,避免了生拉硬拽的牵强。每组情节既能独立展现主题,又有逻辑的关联。其逻辑的关联并非是情节内容的直接连续性,而是从整体上把握时代背景,依托整体情节在连续性上的富有节奏意义的变化,以分组的小主题,共同为作品的大主题服务,这是组雕作品所必须的艺术特质。小主题的散又是统一于大主题的合之中的,一开一合,作品的构思和技术性就体现了出来。这正是《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作品的特质。


      历经细致入微的创作过程,完成初稿后,为确保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标准严要求,周鸿石又专程走访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宝鸡文理学院等院校,拜访党史界、美术理论界、雕塑界和有关专家对作品初稿进行论证。2010年2月初稿论证完成,进入雕塑的创作阶段。经过4年多的艰苦创作,2012年3月9日创作初步完成。


      2013年10月9日,周鸿石赴京参加“纪念习仲勋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向大会展现群雕作品照片,获得好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群雕照片由延安精神研究会收藏。2014年8月17日正式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汇报群雕创作情况,得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薛庆超同志的指导和认可,并为群雕宣传册的发行亲笔题写了序言。2014年9月27日,在甘肃庆阳召开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论证会”,作品受到了与会党史界、文化界及艺术界有关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有关人士赞誉这组群雕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历史雕塑作品的“扛鼎之作”。可以说,《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的创作“方向对头,道路正确”,专家们指出:这一艺术作品的完成,填补了陕甘边历史纪实雕塑创作的空白,为革命历史题材艺术创作,开启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时代、人物和雕塑感” 相结合,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容的力作。这,就是历史纪实组雕作品《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所具有的启示性意义。


      二、周鸿石的水墨艺术——嶙峋中见壮美,平淡中辨隽永


      2015年,在雕塑艺术上已获荣耀的周鸿石,为了进一步的深造,具有自我挑战精神的周鸿石,考入了西安美术学院绘画高研班,潜心学习水墨。高研班的专业是水墨山水,顺理成章的是应该按部就班地画水墨山水,可是周鸿石的毕业创作却选择了水墨人物。毕业创作中是以水墨人物画创作折服同学的,老师们也交口称赞。跨界带来的是艺术的通灵感应,眼界的开阔和艺术创作表象方式的拓展。这,就是周鸿石,一个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的人,一个有着不懈精神追求的艺术家。严格地讲,不仅是毕业创作,周鸿石其后的水墨创作中,更倾心于鞍马人物题材。


      就传统画科和题材的划分上,鞍马属于走兽题材,在中国画历史上有其发展的渊源。唐时,鞍马已形成独立画科,艺术上也达到一定造诣。特别是盛唐之际,鞍马画家辈出,如:曹霸、韦无忝、陈闳、韩幹、韦偃等。宋代的李公麟,其传世的《五马图》为鞍马题材的上乘之作;金代绘画中,精于鞍马题材者大有人在,如元代汤垕所言,“金人画马,极有可观”。且金人画马大多受李公麟影响,如杨邦基,时人以其作品比李公麟;还有李早,亦有“时以李早比龙眠(李公麟)”之誉;流传至今的金人鞍马画卷有赵霖的《昭陵六骏图》,笔法严谨,设色古艳,画风朴拙,体现了金代的画风;同样流传至今的金人张瑀的《文姬归汉图卷》保留有大唐绘画的风格。新中国以来,长于走兽题材的画家南北都有,以北方居多,他们直接承继了古今尤其现代徐悲鸿托物寄情的文脉,并在新中国文化氛围中兼具社会性。如,尹瘦石长于画群马,笔路由工渐简。1953年作《暴风雪》,实为牧人爱马犹可驭马之精神写照;黄胄以速写及泼墨法画马,颇为生动,20世纪50、60年代多入新时代人与事,生活气息浓郁;一向长于画闲逸野马的马晋于1960年创作了《公社牛场》,为郎世宁画风的新表现;戈湘岚(1905-1964),喜以工笔画马,略参西画塑形渲染,作有《春耕》、与郑午昌合作的《大西南进军图》,其马于寄情之外有建设和革命之用,主题形象的表达上异与传统。


      特别是徐悲鸿的水墨奔马、刘勃舒擅水墨奔马、中西兼擅的艺术家官布的水墨和油画人物鞍马题材作品等等的众家艺术之长都被周鸿石广采博收到其艺术创作之中。周鸿石水墨《奔马图》(图16),在技法上与样式呈现上不难找到徐悲鸿奔马的影子。应当说,这是他早期水墨鞍马题材学习和借鉴前人的阶段。其后,凭借属于其作为雕塑家出身跨界到水墨创作之长,渐趋形成自身的风格。


      雕塑家跨界到绘画领域有着先天的优势,那就是,其三维、立体、透视、空间及解剖等的把握上的优势可以带入绘画的创作中,反之,则不尽然。周鸿石《晨光》(图17)中的人物和马的造型准确,结构坚实,立体感强,这在水墨领域实属难得。特别是《晨光》中马的表现,其生理解剖得以准确表达,有血有肉之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既非传统鞍马画家工笔写实一脉,也非写意一派的逸笔草草,剔除了符号化与程式化之顽疾。从艺术表现上来说,周鸿石的水墨作品多兼工带写,是写实性写意的手法,无疑,这对于作为雕塑家出生的他而言,是明智的,是扬长避短之举,也是在其人物鞍马题材作品上可以形成自身风格的技术支撑。不难发现,从《奔马图》到《晨光》,就可显见周鸿石水墨鞍马题材的日趋成熟。


      纵观新中国以来的水墨,20世纪80年代以前,写实的笔墨、叙事的手法、歌颂的基调是画家不二的选择。改革开放后,艺术回归本体,随着艺术生态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水墨创作在主题思想与艺术表现语言两个维度愈发自觉,表现性笔墨,非叙事手法均成为可能,水墨创作呈现多元发展的格局。在此大背景下,周鸿石的水墨创作,适逢其时。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亦反映了文化的转型与思想的变革。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艺术的变革与创新此起彼伏。周鸿石水墨艺术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创新精神,从题材到艺术表现语言,无不有超越与突破。题材上,历史与现实并重:以通俗易懂的笔墨描绘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内容,表达对时代与生活的礼赞。艺术表现语言上,在写实的造型基础上的写意表达,既不失水墨韵味削弱素描味,又得以发挥素描造型、明暗表达之所长。在此基础上又融合了普通民众的审美情趣。相比较周鸿石的雕塑历史主题创作,其水墨创作要轻松、洒脱许多,这既是有益互补,也是其跨界的艺术实践所必须。周鸿石的水墨创作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质是,不再简单地再现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表现宏大主题,而是着力与现实对接,赋予作品强烈的人文精神,体现深刻的人文关怀。



(图16)周鸿石《雄风》纸本水墨

(图17)周鸿石《奔马图》纸本水墨   (图18)周鸿石《晨光》纸本水墨淡彩


      三、周鸿石的多彩人生——溢满人文情怀,真情回馈社会


      周鸿石,一个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的人,一个笔耕不辍的人, 一个勤奋自勉的人,一个用心回馈社会的人……这就是周鸿石的多彩人生。身为雕塑家、画家的周鸿石,还有一个陕西紫光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研究员”的身份 。以其溢满人文情怀,真情回馈社会。远的不说,就拿新年前后两件社会活动为例: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总结书画家创作成就,展示中、省书画新成果,推动书画创新发展,繁荣当代书画创作,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6年10月16日,华讯网陕西频道特举办书画名家“走三边”文化交流活动。周鸿石也积极参与(图19),奉献一份力量。活动后,周鸿石表示, 此次书画名家走“走三边”大型书画展示旨在用艺术家的视角来诠释多彩文化定边,激发书画艺术家的创作热情,通过书画家的笔墨,刻画展示定边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各方面成就。为提升定边县文化竞争软实力,为将定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发挥艺术家的光和热。


(图18)2016年10月16日,周鸿石先生出席在定边书画名家“走三边”文化交流活动

(图19)参加“迎新春廉政文化宣传专家学者座谈会”作品展示(持话筒讲话者为周鸿石)


      新年伊始,2017116日,周鸿石出席了陕西紫光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在西安召开的“迎新春廉政文化宣传专家学者座谈会”暨“陕西紫光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第一届第三次理事会”成功召开和陕西省市有关领导、文化艺术类专家学者、书画家及社会各界精英近百人欢聚一堂,群策群力,共谋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溢满人文情怀,真情回馈社会是艺术家的社会担当,也正是周鸿石的个人修为与多彩人生的写照。

                          

      当下复合、多元的文化生态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艺术创新的新格局下,为艺术家的跨界提供了施展空间。这其中,周鸿石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祝愿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跋涉,永攀高峰!


 (图20) 2016年10月1日,笔者(左)与周鸿石先生在甘肃庆阳写生基地的工作室合影


      附:  周鸿石艺术简介


      周鸿石,原名周荣国;1972年生于甘肃庆阳市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山水专业。现任: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历史雕塑创作基地主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历史雕塑原创作者。陕西紫光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艺术创作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員。



    (作者简介:李时兵,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艺术批评教研室教师,艺术学博士、批评家、策展人。)



    编辑:孙涛


书画  

西安户籍居民家庭有两套房者暂不能再买房

“西安市户籍居民家庭有两套房”、“非西安 …

西安建筑市场砂石供不应求,柞水县人工砂、石生产量告急!

平常毫不起眼的砂石,如今成了西安市场上的 …

揭开西安建筑安全黑幕 这样劣质桩基的楼敢住吗

最近有业内人士向我们反映,西安的一些建筑 …

地方站:


 Tel: E-mail: QQ:
Copyright © .Inc.All Rights Reserve.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