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垂询/商务合作
地方频道:
现在位置:首页 > 书画 > 名家访谈

院长谈美育 | 朱尽晖:彰显中国美术精神 打造西部美术高地

发布日期:2021-06-08 | 来源:中国美术报 
核心提示:西安美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广纳贤才、汇聚名师,立足卓绝的延安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理念,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创作了许多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为繁荣社会主义艺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


图片

图片

《中国美术报》第232期 美术新闻


编者按


西安美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广纳贤才、汇聚名师,立足卓绝的延安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理念,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创作了许多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为繁荣社会主义艺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美术学院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质量为生命、以繁荣文化为己任,秉承“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精神,恪守“弘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发挥地域优势,突出西部特色,率先将书法和民间美术纳入课堂教学,长期坚持并重视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延安革命文艺、西北民族民间艺术、当代“长安画派”与“黄土画派”四大传统和绘画、书法、美术史论、中国民间美术“四大基础”教学,逐渐形成了基础雄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美术教育体系。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进入新时代,西安美术学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大力推行改革,着力锻造强劲的综合实力,坚守一流人才、一流作品的强校战略,意在培养未来中国美术发展的领跑者,凝聚合力打造西部美术新高地。


2020年,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西安美术学院开启了开拓进取的新篇章。2020年10月,朱尽晖升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此特定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十四五”谋篇布局提振动能,是摆在这位新任院长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中国美术报》特别约稿朱尽晖,旨在向学界和读者介绍他视野中的西安美术学院发展方略。


图片


朱尽晖,1968年8月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省级人文社科基地、重点实验室主任、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二级教授、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高层次特支计划”文化艺术领域领军人才、六个一批人才、教学名师、学科专家。CIMAM国际现当代美术馆联盟理事,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教育部全国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全国艺术学名词审定委员,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美展、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评委,陕西省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主任。


作品连续入选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等国家级展览,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被评为“进京作品”,并获陕西美术奖金奖。学术成果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二等奖、陕西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奖(论文类)一等奖等。出版专著六部,学术论文发表CSSCI期刊及权威核心期刊30余篇,主持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


站在“十四五”开端,如何开好步、布好局、走好路,顶层设计和方法路径至关重要。基于此,西安美术学院致力于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认清形势,以更加清醒的头脑审视自我,以更加前瞻的思维追求卓越。勇于挑战,坚持不懈聚焦核心关键难题。解放思想、突破藩篱,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重中之重,把准教育发展战略性问题、紧迫性问题和广大师生关心的问题。着力深化改革、优化结构,统筹实施各类“战略”工程和“行动”计划,面向国家和地区需求,更好发挥美育作用,从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时,西安美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以及陕西省教育大会精神,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战略任务、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面临又一次重要考核。我们希望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用美育精神铸造中国风格,用美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创建一系列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汇聚一大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启西安美术学院新征程、构筑新高峰,助力陕西乃至中国高质量教育新体系。未来五年,西安美术学院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五年努力,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创作研究国际化一流美院”建设。完善优化各层次人才培养和现代化教育制度创新体系建设。服务人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教职工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中国西部美术高地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学院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锚定改革发展方略之后,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有四点需要着重关注:


第一,强力打响品牌意识,全面构建“五名”战略


1.全面宣介“名家”系列


名家包含了大师、大家。他们为西美72年的发展历程书写了辉煌。人们认可西安美术学院、西安美院今天在全国的影响力和排名,都得益于众多先生的优秀作品。这些名作彰显了西美力量,讴歌人民、影响时代,推动中国美术发展。


在打造“名家系列”过程中,我们会陆续集结著名教授、学者,还有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青年带头人,依托不同层次,在国家美术平台线下线上同步展出作品,向全社会乃至世界展现西美创作风采。同时,美术史论系将以“1对5”的方式组成团队,针对展前、展中、展后各个环节,对每位艺术家进行跟踪报道,在多元平台有步骤、有计划、有想法地推出我们的大师和大家。


2.深入实施“名师”工程


名师不是称号,是才华。一流美院一定有名师!名师有爱心、有责任、有智慧、有学识、有耐心、有精神、有公正之心。西美发展历程中,无论在哪个时期,总有这样一群人,在教育教学、创作研究领域,坚守耕耘,培育英才。他们是脊梁,是学生心中的路标和明灯,永远立在学生的人生之路上,指引方向。无私的爱是名师的灵魂,高度的责任感和广博的知识是名师的基础。名师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反思、勤于超越,不断吸取新方法、新理念、新结构,做艺术创造的典范。名师不仅有渊博知识、精湛技艺,还具备崇高的人格魅力、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的探求精神、饱满的创新激情。学生喜爱、名作流传、社会认可,这就是名师。


3.持续加强“名生”培养


所谓“名生”,是指著名的、有影响力的优秀学生。学院发展得益于名家的伟大作品,收获于名师的春风化雨,还需名家引领英才、名师教化名生。这是学科影响力的重要体现,特色彰显学生毕业后,会走向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无论他(她)去哪里发展,都是西安美院培养的,伴随一生。因此,以本为本尤为重要。


美育教育是普及性的,名生需要个性培养。针对有艺术潜力、有艺术创造力的优秀学生,我们将进行跟踪培养,将和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地实施“2+2”“3+1”等培养模式,只要学生画得好、设计得好、研究得好,就有机会在本科的后两年时间被推荐到国外深造,帮助他们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拓宽视野、创作作品、提升影响。学生毕业后,我们还会全面开展跟踪扶持计划。每年在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中选拔30—50位,给予不同程度的经费支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创作,了解这些学生在国际上的哪所高校、哪个机构,去向是哪里,在哪里深造、哪里就业,艺术创作方向是什么?希望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通过跟踪扶持,更好地面向中国、走向世界、丰富阅历、提高审美、作品辈出。未来可以将这些“名生”请回母校,提升影响,教书育人,形成良性循环。


4.精心打造“名作”品牌


作品是美院的核心、立身之本。西美在国际国内的重要影响都得益于前辈们创造的名作。它是最终彰显西美力量的“金名片”。美术是造型艺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扎根时代、反映人民、鼓舞民族、温润人心、一生不忘的作品,就是名作!名作是时代前进的旗帜,影响几代人。用名作弘扬西美的办学育才理念,用名作打动人心,用名作礼赞中国,用名作感动世界。名作的引领至关重要,靠作品立身,没有名作一切都是空谈。规划未来五年的创作方向,思考什么作品更能表达情感、打动人心、反映时代、为国贡献。用名作凝聚起时代磅礴向上的精神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鼎力构筑“名校”辉煌


西美始终扎根社会基层,拓宽美育实践;立足红色经典,传承延安文艺;美术助推扶贫,协力全民抗疫;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文明互鉴。名校不一定有大楼,但一定有名家、名师、名生、名作。他们潜心专业、卓越创新、为人师表、百年树人,引领莘莘学子奔向梦想。名作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感动中国、影响世界。


图片

刘文西 祖孙四代 国画 119cm×97.5cm 1962年

图片

马改户 丝绸之路 雕塑 315cm×21cm×40cm 1987年


第二,以本为本励志维新,开启人才培养新时代


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动本科教学评估常态长效化建设。结合“双万计划”和“四个一流”建设,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凝练专业特色,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人才培养亮点,打造国家一流精品课、慕课。


重点加强高质量本科教育改革,牢固把控“四关”:入口关、造型关、培养关、声誉关。


入口关。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入追踪优质生源地及生源学校,精准、科学、高效选拔人才,持续拓展建立优质生源基地。科学制定招生试题五年规划,避免循规蹈矩、闭门造车。持续更新试题类型,优化试题设计,从偏重专业技法的“应试型”选拔,逐步转变为考核“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的“能力型”选拔。


造型关。美术学院,造型是根本。针对造型关,不断攀新高。本科培养期间,完成大石膏素描、人体素描、速写、书法、毕业创作等“五个考试”,达到造型过关、色彩明确、创作独到。


培养关。除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外,区别于通识教育和通识培养,从普及层面上升到精英层面,设立“精英”模式和“智能化”模式,点对点培育优秀人才,审美独到、眼光开阔、凸显时代。


声誉关。每年跟踪30—50位本科毕业生,关注新动向、新想法、新成绩,并及时报道反馈。在条件成熟时遴选部分优秀毕业生进行资助,让毕业生深切感受母校的关注、关怀、关爱。铺设毕业生走向“名生”之路,在国际国内施展才华,为人生高地打下基石。


图片

谌北新 小白船 油画 52.5cm×72.5cm 1999年


第三,使命引领评优促新,开启学科特色新征程


依据修订印发的《西安美术学院学科带头人遴选及管理办法》,高标准选定学科带头人,做实学科点,系统推进学科二级管理,着力解决“虚学科、实专业”的实际问题。要依据学科规划层级、绩效、目标、内容,科学合理分配学科建设经费,动态评估立项项目。要高度重视研究生创作,严把毕业论文出口关,启动实施导师的动态管理机制,适当调整导师年龄限制,积极稳妥做好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充分激发研究生导师队伍育人育才积极性和专业发展内驱力。尤其明确硕、博研究生的培养方向。


首先,硕士培养方面,全力激活“四强”:专业强、能力强、创新强、应用强。


专业强。硕士生在专业技能上具备扎实的造型能力,表现造型游刃有余,传达理念驾轻就熟,抒发自身对艺术创作及实践的感悟,现出本研究领域国际国内前沿水平。


能力强。构建能力导向、广博专精的知识结构。除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还具有发现问题、梳理文献、总结归纳、创作表达的综合素养,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有全面认识,满足从实践到理论,特别是应用实践、社会需求,以及不同行业对美的需求,能透彻反映本质理论,深刻传达独到见解。


创新强。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创新超越是新鲜的艺术血液。作为硕士,发展创新驱动能力,学习专业、学习他人、学习社会、学习国际国内艺术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应用强。应用强是培养硕士的关键。创作作品服务社会、应用生活、回归生活。让绘画提升美育,让设计提高品质。


其次,博士创新实现“五个目标”:艺术为根基、融合多学科、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体系。


艺术为根基。美院讨论的所有问题,无论造型、色彩、形式,还是审美内涵,都以艺术为根基。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我们以“美”为中心范畴,不光涉及“美”的本质和“美”的形态,还包括“美”的思想、“美”的延伸、“美”的升华。


融合多学科。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甚至经济学都和我们有关。增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意识,积极探索它的有效途径,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还是提升学科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发现新问题。问题就是目标,发现问题是研究能力体现,激发发现问题的路径、思维和习惯,更是博士培养的关键。专业实践、文献阅读、田野考察,清晰掌握美术专业学术史,国际国内学术前沿、国家及地区文化发展方向,梳理新思路、把准新动向、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观点。新观点不是孤立、片面的个体,是专业共有的认知。基础研究、实践积累、学术博弈、观点争鸣,在学术上经得起推敲、站得住脚。新观点一旦被普遍认可,就可以指导实践,树立学术标杆。


创造新体系。学术体系是揭示学科对象本质的谱系;艺术点线面语言表达是话语体系的理论知识。博士生不仅要梳理完善自身话语体系,还要力争建构本学科学术体系,深挖钻研、以点带面,覆盖艺术发展规律,创造和而不同的体系,获得更高层次的文化关注。


图片

李习勤 社干会上 版画 41cm×70cm 1962年


第四,推动“双高”建设,强化协同创新,提升科研创作质量


以推进学院“高原”“高峰”及“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全面推动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尤其注重全面优化结构,着力提升品质,建设卓越拔尖的教师团队。


积极提升教师“三种能力”:能画、能说、能写。说到“能”,首先要剖析“能”的含义。它不是形而下的技法技术、造型基础,而是形而上的审美内涵、艺术精神。能是能力、才能、胜任的象征。能者是指有本领、有才干、有恒心的坚毅者。对美院教师来说,“能”有高度、有水准、有体系。


能画——一人一品。专业教师首当其冲。“能画”是专业教师的看家本领,是实践的第一步。没有“能画”,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都是镜花水月。理论教师责无旁贷,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不光要能画,还要懂画。脱离实践介入的理论研究,就好比纸上谈兵、徒托空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除了“能画”,还要独具风格,也就是“一人一品”:一人一个味道、一人一个风格、一人一个特色。明确创作的“高峰”在哪里、新时代的卓越代表在哪里、区别于其他艺术流派的风格又在哪里。深入生活、扎根时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积累和探索,明确创作兴趣、丰富创作题材、梳理创作体系、形成创作特色。超越形而下的造型技法,追求形而上的艺术精神,站在国家文化发展层面,思考美术问题、打开国际视野、描绘大美中国。


能说——一言一论。能“说”是有真理、有想法、有学说、有独到见解的说,是以实践方法论为维度,从形象思维到系统整合的过程,是对实践创作的提升和表达。熟悉研究领域,将创作和实践结合,不照本宣科、言之无物。从实践中挖掘经验,在创作中寻找心得,不断提升艺术性、逻辑性、系统性。从审美层次、精神层次,把引领时代、高雅风尚、真善美的学理和能力传递给学生。将自身对艺术和美术的理解升华到学理高度。能“说”也对应四个字:“一言一论”。所谓一言一论,是观点独到、见解独特,不满足行业熟知的基础理论,不流于学科公认的见解主张;是善于讲、精于讲,讲得有道理、讲得有学说、讲得有方法、讲得有新意。


能写——一文一味。文字是在实践和语言基础上更具高度的概括总结,可以表达传承,成为流芳百世的符号。文字的转化是从实践创作提升到理论体系的过程,是从形象思维进入逻辑思维的过程,是自发、自觉、自维的过程。只有通过“写”,把艺术实践和语言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文字,才能把艺术实践和思想语言提升为理论,把形象思维逻辑化、总结化,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体系。这就是“一文一味”:一个文章一个味道。通过文字传递叙述、表达描绘,展现独特的个人风格。


“能画、能说、能写”层层递进、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接下来,是“三个不重复”:不重复前人、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


不重复前人。前辈大师影响了中国美术格局乃至世界美术发展,我们要继承他们,但不能一味模仿。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一味地模仿,会失去自己的体系。


不重复别人。“别人”是谁?除自己外的名家、名师、同行、朋友、甚至学生,都是别人。美术学院是培养美术人才的高等学府,创新传承是重要任务。培养对国家有用、能够走向世界、彰显西美特色、代表中国美术发展高度的优秀人才,在不断实践基础上、在学术交流碰撞上、在和国际国内艺术流派对话中,持续探索、勇于超越。这是艺术发展的重点,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不重复自己。我们多年从事艺术创作研究,多少已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体系。它是不是始终一成不变?有没有发生变化?有没有形成体系?创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焕发新面貌、阐发新主张、建立新体系,传承西美基因、追求卓越发展,为国家培养优秀美术人才,为中国美术事业贡献智慧力量,将西美精神传播到中国美术界,这是西美风采,也是西美力量。


“三种能力”和“三个不重复”是教师的“六要素”,既有坚守,又有创新,既有吸收,也有输出。有这样的师资队伍,学院科研与教学一定能再攀高峰。


综上,助力新时代国家形象塑造,坚持美美与共,激活文化创意,驱动社会创新,依靠特色办学、服务社会和国际合作,不断积累创新超越能量,全面打响名校品牌塑造战,构建以美育人和以精品美术创作弘扬中国精神的新格局,就是我们为美好明天确定的发展愿景,需要所有西美人持之以恒、砥砺前行、共同奋斗方可达成。


图片

杨晓阳 丝绸之路·陕北纪行 国画 200cm×1000cm 2014年



书画  

秦岭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人文宝库

2010年,纪录片《大秦岭》在央视播出,震撼 …

贵州美协名誉主席陈石作品被评:格调清新似悲鸿,气势奔腾胜悲鸿

陈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 …

梁家河,一个中国村庄的幸福与奋斗

梁家河村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 …

地方站:


 Tel: E-mail: QQ:
Copyright © .Inc.All Rights Reserve.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