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垂询/商务合作
地方频道:
现在位置:首页 > 西部风采

玉树:古老藏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发布日期:2014-10-12 | 来源:中国文物网 


    一顶遮阳帽,一部相机,作为“背包客”,过去10年间,北京“白领”杨帆3次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旅行。


    “如果说10年前,我感受到的是藏文化的古老神秘,那么如今更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力。”杨帆说。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全州39.5万人口中,藏族占97.6%。这里有世界最大的玛尼石堆,最完整的格萨尔灵塔群,最古老的民间收藏《大藏经》;这里是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是驰名中外的歌舞之乡,是格萨尔史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玉树地处中国康巴藏区的核心,这里的文化,既博采众长,又独树一帜,不仅是藏文化的优秀代表,而且体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玉树州文化局局长昂文格来说。


    然而,在2010年“4·14”大地震中,玉树众多文物古迹遭受严重破坏。仅藏传佛教寺院就有90多座不同程度受损,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嘉那玛尼石堆局部严重坍塌。


    更为遗憾的是,青年格萨尔说唱艺人图登君乃、《大藏经》收藏者次成文青等玉树藏文化的“活字典”,在地震中不幸遇难。


    据次成文青的女儿伊西措毛回忆,当时在救援人员帮助下,花了整整5天,《大藏经》才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那时候我们身上的衣服已经几乎分不出颜色了。”伊西措毛说。


    然而,让伊西措毛没有想到的是,地震发生后短短5个月,玉树地方政府就对《大藏经》藏经楼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加固,成为震后首个完工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记者在现场看到,二层的藏经楼,不仅装修考究,而且安装了全套防火、防盗设备。藏经室内,围绕墙壁是三排朱红色的藏式经架,经架边缘缠绕着洁白的哈达,上面整齐地摆放着木质夹板夹好的经卷。


    据了解,在整个玉树灾后重建过程中,政府至少投入人民币11.7亿元,用于文物保护、文化项目建设、文化场所修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


    据玉树州文物局局长索昂拉毛介绍,在玉树灾后文物保护、文化场所修缮中,还发现了布由藏式碉楼、卓木其藏式碉楼群等独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以及长江上游多处石器时代遗址。


    “现在玉树越来越多的民间文物收藏者,都主动和政府合作,要求政府帮助他们进行文物保护。”索昂拉毛说。


    在玉树,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因此寺院成为藏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集中载体。在主持洛卓尼玛仁波切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新建成的禅古寺,金碧辉煌的大殿中,已有数百年历史的佛像和唐卡,传递着历史的厚重。


    洛卓尼玛仁波切告诉记者,作为一座已有750多年历史的古老寺院,地震中,禅古寺两座主殿被毁,260多间僧舍被夷为平地。后来经过论证,禅古寺遗址得以在原址保留,政府投资人民币4200多万元,为禅古寺修建了占地70多亩的新寺。


    据玉树州囊谦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局长徐青锋介绍,为保护世界现存最完整的格萨尔灵塔群,从2010年开始,政府投资超过1000万元,不仅安装了全套视频监控系统,还对其所属的达那寺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加固。


    如今,玉树灾后重建完成已近一年,在玉树市中心的格萨尔广场旁,玉树州博物馆、康巴艺术中心等建筑拔地而起。不久前,根据仓央嘉措情诗改编的歌舞剧《爱情的证悟》,以及台湾导演赖声川执导的舞台剧《玉树·春天》,在康巴艺术中心先后完成首演。


    “没想到古老的藏文化居然能用现代戏剧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表现得特别自然,这让我们大开眼界。”家住玉树的17岁中学生白玛扎西说。


    2014年7月,在玉树郊区,灾后重建完成后的第一个赛马节隆重举行,据保守估计,至少有30万群众、游客到场观看。活动期间,除赛马、赛牦牛、藏式摔跤、马术、射箭、射击等传统体育项目外,还举行了大型藏族传统歌舞、服饰、戏剧表演。

 

    “赛马节的成功举办,体现了藏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包容力。”昂文格来说。


    如今,尽管外面的世界瞬息万变,在玉树,古老的藏文化依旧保留着那份特有的庄严与静穆。在嘉那玛尼石堆周围,每天都有许多藏族僧众,磕着长头,诵着经文,风雨无阻。


    “文化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玉树古老而独特的藏文化,还将焕发新的生命力,传递新的正能量。”昂文格来说。

地方站:


 Tel: E-mail: QQ:
Copyright © .Inc.All Rights Reserve.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