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垂询/商务合作
地方频道:
现在位置:首页 > 三农

红色圣地的绿色革命——延安退耕还林记

发布日期:2014-10-21 | 来源:新华网 


    种生态之树,立精神之林


    故事:只要看见有羊在山上,当时的延安市长王侠就常常会停车,把羊牵到路边,把当地干部找来,手拿禁牧的乡规民约“问责”。有时,村干部被逼问得不好意思地辩解说:“羊是到沟里溜达一下的。”“溜达一下也不行。”看到王侠如此认真,村民也都愧疚地把羊牵回了家。

    启示:有了好的政策,更要有好的执行。要干成点事,就要有那么一种忘我的精神、那么一股昂扬斗志、那么一种科学精神,这就是延安精神的传承。

    今回延安,满目青山。人们说,看到的是生态巨变,体会的却是不变的延安精神。这是一片生态之林,更是一片精神的碑林。

    溯退耕还林之源,不得不提到吴起县。在1996年前,摆在时任吴起县委书记郝飚等基层干部面前的,是脆弱的生态环境,这让调结构、促发展势必成为一句空话。经过认真的调研,吴起县的四大班子成员达成一致,痛下决心扭转生态环境。

    在禁牧之初,很多农民责问这位郝书记:“凭啥老祖宗几辈里都放羊,现在你就不让放了?”有人甚至扬言要赶着羊到他的办公室去。

    “只要找到我办公室的,我都把人请进来,倒杯水,发根烟,算本账。”郝飚说,“以吴起当时的环境,18亩天然草场才能养一只羊,但是人工种植的草场,一亩就可以养两只羊。相差了几十倍啊!”这本账,坚定着他退耕禁牧的信心:有阻力有困难也要把这事做下去。

    于是,他把这笔账反复再算给来找他“算账”的群众听。“你说老祖宗几辈都放羊,那你富了吗?你要富了,就按你的路子走;你要没富,就按我的路子走。”但是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地方,外界的质疑声、挖苦声却始终没有断过。

    有理不在声高,关键要有科学依据。吴起县政府先留下两个乡不参加退耕,以备日后进行效果对比。结果一年以后,退耕的效果开始显现,原来曾为禁牧上访的群众,又找到县委,强烈要求把他们也纳进来,最后这两个乡也“挤”了进来。

    延安生态之变,离不开延安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时任延安市长的王侠是位做起事来有韧劲、有拼劲的女同志。当延安市下决心在全市退耕还林1000万亩时,这对一个当时经济主要还是靠农业的地方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不小的冒险。她至今记得一位长辈专门打来的电话和那担忧的语调。

    “要干成点事,就要有那么一种忘我精神、那么一股昂扬斗志、那么一种科学精神,这就是延安精神的传承。”王侠和她的同事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延安市科学决策制定了《延安市退还林管理办法》等多项有力措施,并成为后来全国推广的政策框架。

    有了好的政策,更要有好的执行。她不但逢会就讲、逢人就说,而且还身体力行,只要看见有羊在山上,她会立即停车,把羊牵到路边,把当地干部找来,手拿禁牧的乡规民约“问责”。有时,村干部被逼问得不好意思地辩解说:“羊是到沟里溜达一下的”。“溜达一下也不行。”看到王侠如此认真,村民也都愧疚地把羊牵回了家。

    延安好了生态、富了生活。时隔多年,王侠自豪之情仍溢于言表。她告诉记者,延安的降水量,从过去的300毫米/年增加到如今500毫米/年;过去一刮风昏天黑地,现在却不见沙尘;尤其是说到,有一次她看到农户家牛棚中竟然开出了小汽车时,禁不住笑了起来。

    现任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说:“延安市委的几届班子,虽然政策有微调,但不变的是对改变生态环境的执着追求,这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有人说,延安之林,屹立的是一个个大写的“延安人”。在延安市宝塔区有一片红军林。在20多年的时间里,老红军郭志清凭着一把老镢头和一盏马灯,硬是绿化了上千亩荒山。

    1951年,郭志清因病复员回到家乡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王家沟村后,长期任村干部,对守着荒山过苦日子有深刻的体会。从小就喜欢栽树的郭志清认识到,村里人受穷,主要是因为这里没有树、没有草,生态环境太恶劣。他说,好日子是等不来的,得靠我们自己用双手才能干出来。

    1984年,宝塔区鼓励当地群众个人搞小流域承包。当时,村里人都不敢承包,担忧是花费大、时间长,就是豁出命干也不一定能干成。已到花甲之年的郭志清第一个站出来,承包了距村3公里的韭菜沟。

    当时的韭菜沟土地贫瘠,沟内光秃秃的峁洼梁包围着一条支离破碎的荒沟,兔子不出没,野鸡不光顾。

    “我公公(郭志清)那时候把家里的牛、羊、驴等,能卖的都卖了,就为了包山种树。家里人不同意,他根本不听。吃住都在沟里,拉都拉不回来。”郭志清的儿媳妇苏世红说,“公公的腿留有早年落下的风湿,走起来一瘸一拐的,我们做儿女的都很心疼。”

    不听劝阻不顾讥讽,郭志清一干就是20多年。

    他每天扛着镢头修路、整地、打井、栽树,常年奋战在荒沟里。夏天,他被暴雨浇得浑身湿透;冬天,寒风刺骨,手脚冻裂,渗出斑斑血迹,他就用胶布缠上,继续干。他没有一天不种树,就连腊月二十八还在挖坑。

    2007年的冬天,83岁的郭志清老人去世了。家人们说,即使在病榻上,老人依然念着韭菜沟,惦着他的那些树。

 广告位

    郭志清1937年3月参加革命,先后在原延安县保安科、陕甘宁边区保安处、保卫团、十二团任警卫员。而在新时代,他却为了延安大地重披绿装,献出了自己原本可以安乐的晚年时光。他种了20年树,却没有要过国家的退耕还林补贴。苏世红说:“老人不要国家的钱和粮,只要给子孙留点绿。”

    现在家人们在守护着老人呕心沥血种下的林子,要让这片“红军林”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如今的延安,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局部区域生态良性好转。但这里仍然是陕西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之一。2013年1月起,延安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延安将用4年时间,自筹资金30亿元,以每年56万亩以上的进度实现延安陡坡全绿化,林草全覆盖。

上一页123下一页

反腐使中国获巨额红利:或高达700亿美元

尽管曾经寄生于“三公”消费而风光无限的白 …

收受礼金罪较受贿罪量刑较轻 惩治节日腐败

原标题:收受礼金罪较受贿罪量刑较轻惩治节 …

21世纪传媒敛财内幕曝光:让企业花钱买沉默权

公司人员架构图案件流程图◎制定业务指标: …

地方站:


 Tel: E-mail: QQ:
Copyright © .Inc.All Rights Reserve.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