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垂询/商务合作
地方频道:
现在位置:首页 > 社会

陕西方言建档:怎样保住我们正在消失的文化DNA

发布日期:2015-11-18 | 来源:陕西传媒网 李梦倩 
核心提示:从今年4月份起,陕西省开始了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先后在10个设区市、杨凌、韩城、西咸新区,陆续实施以县为单元建立方言数据库。然而方言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随着社会群体交往而改变。给方言建档,无疑是一种形式的保护,用录音、影像留住祖先的声音,直观并且永恒不变,可让子孙后代随时都能领略本土语言的特色,但在普通话大面积推广的今天

从今年4月份起,陕西省开始了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先后在10个设区市、杨凌、韩城、西咸新区,陆续实施以县为单元建立方言数据库。然而方言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随着社会群体交往而改变。

 

给方言建档,无疑是一种形式的保护,用录音、影像留住祖先的声音,直观并且永恒不变,可让子孙后代随时都能领略本土语言的特色,但在普通话大面积推广的今天,方言建档有哪些现实意义?到底该大力推广普通话还是保护方言?如何保护方言?为此,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正在消失的方言

 

方言与普通话不同,它是一种地方性语言,承载着一个地域深厚且独特的文化传统积淀,是一种情感与身份的维系,承载着浓浓的乡情和乡愁。它能让一个人无论离家多远,都会记住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根。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加速,方言正在加速消失,从现实来看,经济越发达,方言消失得越快。

 

“农村、县城的年轻人不断地涌入大城市,有经济实力后,都把老人孩子带进城,某些农村有的撤并搬迁、有的废弃,为了尽量的与城市融为一体,方言也自然地慢慢淡化,甚至面临消失。”陕西省民俗专家王智告诉记者,方言的消失,会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种丰富的文化传统。

 

今年是小胡在西安工作的第三年,读大学之前,她一直生活在陕南小县城。“读大学之前,在老家还说的都是方言,上大学之后直到毕业,7年的时间都在西安,周围人说的基本都是普通话,大环境就是这样,慢慢也就不再说方言了。”小胡说,甚至现在普通话说习惯了,听到别人说方言都会觉得怪怪的。

 

“年纪稍微大一些的老人,还经常把方言挂在嘴边,而年轻人,基本不知道方言怎么说。”小胡说,“像我们现在的同事、同学,谁还说方言,在学校读书的小孩子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说普通话,有的甚至都听不懂方言。”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积淀

 

陕西方言背后就承载着三秦地方文化。“比如秦腔、眉户、老腔、陕北民歌、紫阳民歌,各种民俗等。”王智说,这些都以方言为载体得以存在和流传。民间常说“不讲关中话,秦腔咋唱呢”说的就是方言的文化承载功能。

 

比如,陕北方言中,常以叠词、叠语的形式来表达亲和之美,如对“口”“手”“头”等,总是称为“口口”“手手”“头头”。民歌中,经常出现“红格艳艳、兰格莹莹、白格生生”的形容词,带有亲切、亲和感。华阴老腔作为地方戏曲,唱腔昂扬豪壮,其押韵字音以方言为基础,用方言演唱,更接近原始和传统。“如果没有这些词,曲艺也没有多少感染力。”民俗专家王智说。

 

再比如,关中方言曾经是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甚至在唐朝还可能是标准音。在汉语历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性。然而现在的西安话已经变得越来越洋气,体现“老西安味儿”的成分正在逐渐变少。

 

其实,这并不代表年轻人没有方言文化饥渴。小胡告诉记者,“微信里大量流传的陕西方言段子,就是娱乐化传播陕西话的一种形式,大家都渴望了解熟悉和认知方言,寻找和扎稳自己的文化之根。”

 广告位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方言的使用范围、频率却越来越小,并有逐渐消逝的趋势,传统方言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陕西省语委办的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自2008年起,我国就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通过纸笔记录、录音、摄像等学术手段对方言进行建档、保存和研究。最近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更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后人的语言文化工程。

 

“陕西方言建档与国家语保工程的要求是一致的。”陕西省语委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方言建档的目标是调查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记录保存陕西流传广泛、带有文化色彩的故事、谚语、民俗等,把活态的方言文化,系统性调查出来、保存下来。保存后可在同一个平台上对比、展示。理论上讲,建档完成后,一个地方最古老、地道的东西,后世永远都能看得到、听得着,这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上一页12下一页

地方站:


 Tel: E-mail: QQ:
Copyright © .Inc.All Rights Reserve. Power By